这几天,84万成了一个热门数字。
6月2日,在教育部的高考通气会上,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姜钢透露了一组数据:今年1020万人报名参加高考,比去年减少30万人,其中应届高中毕业生为750万人,而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总量是834万人。以此类推,有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。
五理由导致考生弃考?
数据出来后,许多人认为高考报名人数随着适龄人口的减少而相对减少30万,这十分正常;但84万之众应届毕业生放弃高考,却并不正常。
事实上,每年都会有数以十万计的应届毕业生弃考,这就成为不能忽视的教育问题。许多学者分析,这么多的学生弃考主要有以下原因:
一是为出国弃考。来自一些中学的统计显示,一些高考生正在放弃国内高考,而转投国外高考。这成为高考生外流的重要一支。比如,北京市西城区统计的实际参加高考人数,比此前报名人数减少100多人。重庆2009年约有300名学生放弃高考,选择留学。
二是为提高升学率被“自动”放弃高考。2009年早些时候,重庆即传出万名学生放弃报考的消息。据调查,部分学生弃考,是由于学校迫于升学率的比拼压力,召集部分升学无望的考生做思想工作,劝其放弃高考。事实上,学校出于升学率考虑,动员部分“高考无望”的学生放弃高考,在一些地方已是公开的秘密。
三是因为大学学费高“理性”弃考。在学费方面,仅以我国高校当前的最低学费标准5000元/年计算,这一标准是农村居民纯收入(2008年为4761元)的105%。这还不计算生活费、住宿费、教材费、交通费,以及参加各种培训、考证的费用。而在发达国家,大学学费标准,通常不超过国民可支配收入的20%。
四是由于高考压力过大弃考。据报道,湖北一名高三女生因惧怕高考,在2009年高考前夕选择了离家出走。这种情况的弃考并非个例,由于老师、家长给学生过大压力,一些孩子不堪重负,在高考之前精神接近崩溃。
五是自觉高考无望弃考打工。部分考生根据自己的实力,认为参加高考也无法考上,于是放弃高考外出打工。
以上原因,只有第五个属于“正常”,其余都属于“不正常”。对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弃考来说,这反映出国内高校的竞争力下降;对被“自动”放弃高考来说,反映出升学教育模式下的功利教育思维;对因学费高而放弃高考,这违背了教育公平,反映出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过于沉重,而高校的教育回报降低;对因考试压力过大而放弃高考,其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是,考生的选择十分狭窄,弃考只是无奈之举。
姑且不将高考“遇冷”归咎于就业难,但从对学生及其家庭负责的态度出发,也很有必要具体分析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学生在辛苦数载之后,过高考之门而不入;还有必要分析究竟是哪些学生放弃了高考,为此,就需要首先掌握最精准的数据。在此基础上,建立数据库,分析历年的弃考原因,找出应对的办法。
就业难是不是主因?
最近一些评论满天飞,从这些评论中隐约看出“大学生就业难导致高考报名人数减少”的定论已然深入人心——84万弃考考生,就是这个结论最有力的证据——既然考生人数比去年减少30万,录取率还在提高,这么多人弃考,只能说明就业难。
但是,在姜钢看来,适龄人口减少,才是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。姜钢非常明确地“不同意”将高考“遇冷”归咎于就业难的结论。姜钢承认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就业造成了影响,“但要说给高考造成影响,我不这么认为,起码这不是主要影响因素”。姜钢说,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,中国现阶段参加高考的适龄人口在减少,“但区域性也有所变化”。他提供的数据佐证自己的解释,去年我国应届高中毕业生为849万,2009年则减少到834万,而到明年则要锐减到803万。
事实上也有许多人认为,就业难与高考人数减少是两码事,高考与就业同样也是两码事。大学教育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就业,因为除了技术性知识以外,大学教育的很多方面是培养文明的人格素养,它包括社会责任感、道德法律意识、世界观以及文明社会的种种行为意识。如果仅仅要找好职业,多赚钱,那只要学赚钱的学问就可以了,没必要去拿一纸大学文凭。因此既然高考与就业无关,又谈何因为就业难而不参加高考呢?
实际上,就业难反映的是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,即当前劳动市场是供大于求了。就业难绝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事,研究生、博士生、大专生、职业技校生、农民工等等,都存在着就业难的情况,如果说因为就业难,就不上学,难道文盲还反而好找工作吗?
弃考现象有待深入研究
自1977年恢复后,高考一直在中国社会变迁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,30多年来,在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口号之下,成为亿万年轻人人生的分水岭,将在考试中获得不同结果的人导向不同的发展之路,成为社会阶层流动的一个最大的可能渠道。因此,这样的考试承载一个社会对命运的关注、对知识的关注和对教育本身的关注,其中的进步和挫折也一直是新闻的焦点之一。
此次弃考现象被媒体高度关注,弃考原因或许复杂多样,84万人的流动去向可能多种多样,如直接走上社会、复读、出国求学等。因为缺乏往年数据对比,就是今年的弃考情况也缺乏基本的原因分析,因此,我们很难对这种现象说什么。它是一直存在,还是刚刚出现,它是越来越严重还是突然严重起来,影响弃考的主要因素是就业、国民收入状况、高等教育质量和收费,还是高等教育对阶层流动产生的影响降低、青年行为选择出现了新的变化,不能主观断定。高考不仅是教育问题,也是社会问题,我们希望高考人数下降和应届生弃考现象得到持续的关注。我们需要通过关注、调查、研究和讨论,了解高等教育是否令公众满意,了解社会流动的通道是更加狭窄还是更加多元。